小巷,喀什老城的一个深处--老城的天空
喀什噶尔,一个古老、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城市。尽管时代的进程已给喀什抹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,但她骨子里依然珍藏着古老的个性。迷宫似的老城小巷、就是喀什的一个“深处”,一个神秘的大匣子,总是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。走进喀什老城,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。
1988年第一次去喀什采访,出发前《新疆日报》著名记者肖廉老太太提醒我:到了喀什一定去喀什老城的小巷里看一看,走一走……。30多年过去了,我每年都会去几次喀什,而每次到了喀什,老城的小巷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。
2015年,老城的一角,老城改造进入后期。
三、老城的天空
站在老城的深处仰面朝天,感觉时空正沿着时间之河逆流而上。站在喀什老城的天空下,老城隐秘、含蓄,一个个像积木块搭建成的灰土色建筑一直延续到远方,保留和酿造了时光中遥远的声音、气息、色彩和一种古朴的味道。难怪一位瑞典人这样描述喀什:“来到喀什噶尔,就如同从现代回到中世纪,回到为拍摄电影《一千零一夜》所设置的场景中”。
顺着庭院里摇摇晃晃的木梯,登上小巷人家几米高的屋顶,展现在眼前的又是另外一番壮观景象:眼前的老城与远方的新城仿佛隔着天宇与时空。参差错落的屋顶绵延起伏,依旧是土灰色的波浪,依旧是几何学的变幻,一种泥土的颜色在你视线中展开,一种宽阔和杂乱的繁华一直铺向天边。在傍晚橙黄柔和的光线里,电视天线像人的手臂伸向空中,捕捉着天空的音讯。家家屋顶上种着鲜花,盛开的夹竹桃,沉甸甸的无花果,著名的喀什玫瑰,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“空中花园”。一些人家把厨房搬到了屋顶上,主妇们忙碌着洗菜,切西红柿,空气中传来羊肉和皮牙子(洋葱)油爆的香味。蔚蓝的天空下,厚实的土墙和油腻斑剥的木楣上面留下了岁月的遗赠,漫长的岁月并未抹去它旧时的容颜。
1990年,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土墙的窗口看着外面的世界。
1992年,一位男子骑着自行车从悬在土台上的民居下面走过。
1997年老城小巷的一线天。
1992年,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在老城小巷正午的阳光下。
1999年,站在楼上窗口前的维吾尔族姑娘。
2004年,老城屋顶下的民居。
2013年,老城人家的一面镜子里,映照着远处吐曼河两岸的现代建筑。
夕阳中喀什老城的养鸽人热扎提·吐尔逊站在屋顶,仰望天空,双手捏紧下嘴唇吹响了只有他自己喂养的鸽子能听懂的哨声,一群鸽子在空中飞翔发出嘹亮的哨音,与养鸽人口哨声交相呼应。这是老城天空最优美的画面,古老的民居因为有了鸽子徘徊飞翔而显得生机勃勃。也是养鸽人最享受的时刻。老城人把养鸽人称为凯普台瓦孜,养鸽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不论谁家的鸽子只要落到其他人家,那么鸽子就换了主人,原先的主人如果想要回飞走的鸽子需要拿钱买回来。养鸽人唱着古老的喀什噶尔民歌,放飞一群蓝鸽子,梦想也由此起飞出发。
夕阳西下,爆炒羊肉的浓香从庭院里飘起,老城小巷的上空。莫尼热闻到了妈妈做饭香味,告别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,飞快地回到自家的小院,在葡萄架下的木板炕上铺上餐布,拿来茶碗,毕恭毕敬地把馕这种“最接近粮食本质的食物”掰成一个个小块,老城人一日三餐离不开馕。木尼热和弟弟妹妹们一边喝茶吃馕,一边等着母亲端来最淳朴的午餐——拉面。老城小巷里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的平平常常、不紧不慢,在老城人的心里,老城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,他们安详、知足。
1995年,在老城小巷里缝被子的维吾尔族妇女。
2003年,放飞鸽子的维吾尔族男子。
2003年,放飞鸽子的在老城上空飞翔。
2003年,老城的屋顶上一位妇女在晾晒衣物。
2013年,一位维吾尔族姑娘从窗口向外张望改造中的老城。
2016年底,由全国一流城市的设计大师、文物保护专家与老城各户居民进行一对一的咨询设计的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老城改造工程基本完成,改造后的既保护老城的传统形态容貌,又保护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,被列入国家旅游局5A景区。登高远望“喀什老城”,参差错落的屋顶绵延起伏,依旧是土灰色的波浪,依旧是几何学的变幻,蓝鸽子、白鸽子一样在空中盘旋飞翔,盘旋在老城的天空,清朗的鸽哨声穿过那些小巷,召唤归家的路人,追逐金边的彩云。
2016年,改造后的老城小巷依然幽深。
2015年,正在装修新家的老城人家。
2017年,老城小巷人家的窗外是多彩的风景。
2018年,一位老者依然在老城小巷路口经营者家传的手艺。
2016年,老城人希望迎来更多的游客。
2016年,夜色中的喀什老城。